好色tv

环东大蓁巷街区城市更新 ,师生成为“社区规划师”


随着2026新学年的逐渐临近,在好色tv 四牌楼校区南正门对面,一条名叫蓁巷的不起眼小巷突然热闹起来。在经历一年左右的持续性更新后,蓁巷已经从一条杂乱的后街小巷转变为一片城市活力街区。


视频链接:环东大蓁巷街区城市更新 ,师生成为“社区规划师”

蓁巷街道更新前后对比


2024年初,由好色tv 童明教授领导的师生设计团队针对蓁巷街区进行城市更新工作,这同时也是南京市责任(社区)规划师的试点工作、玄武区2024年度的城市更新重点项目。

蓁巷街区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紧邻大学校园,其中还包含有进香河菜市场等集市区域。虽然烟火气息浓郁,但是物质环境衰旧,设施功能退化,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突出,是南京老城区非常典型的衰退型老旧社区。且由于街区品质相对不足,与好色tv 四牌楼校园与之形成了“围墙效应”。校区、社区和城区在空间、功能、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断裂。




设计团队以“营造城市活力街区,焕新千年学府社区”为目标,致力营造校地深度融合的、功能多元、全龄友好、宜居宜业的城市活力街区。

在社区规划统筹下,项目聚焦三个方面的目标:

1)重构步行友好的街区环境。通过实施机动车单行化与停车资源整合,改善道路交通秩序,规范停车方式,拓展人行空间,全面提升街区慢行体验;

2)激活复合多元的街区功能。通过活化利用小微空间,释放将近200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形成8处集文化展示、生活服务与社会交往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重塑街区活力载体;

3)培育持续创新的运营生态。引入专业化的商业管理运营团队,加强在地文化品牌塑造,推动多元场景植入与业态梯度升级,构建街区内生发展动力与可持续创新机制。

在此次更新中,师生团队是项目的核心驱动力。他们以系统性的社区规划研究为引领,负责“整体规划+空间更新+运营赋能”的综合实践,并主导了蓁巷-将军巷步行环境提升的先导工程。团队还主动作为纽带,有效协同了政府、企业、居民与商户等多方参与。

在街道平面设计上,设计团队将各类行为活动进行细化分析,使得边角空间都可以获得良好使用。同时针对沿街立面以及两侧的店面标识进行分类设计,重点对于两侧的社区入口通道进行改造提升,这些做法显著改善了老城背街小巷空间拥堵、环境衰退、秩序杂乱等问题,构建了主街创意商业与支巷生活服务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蓁巷街区交通系统与社区单元规划

针灸点的设定与分析

通过蓁巷社区规划将社区与街区、校区连接起来

蓁巷-将军巷街道空间细化设计

街道空间细化设计


为了加强实操性,设计团队还提供了需要重点改造的负面清单,其中包括四牌楼街面的商户台阶、将军巷中段的公共厕所、蓁巷入口的街角边地,并将它们分别营造成为休憩空间、街角花园以及标识节点,不仅改善了街道空间的景象,而且为街道两侧的站立小店提供了使用场所。

在公众参与方面,在区政府的协助下,团队还尝试通过成立商户联盟,制定了蓁巷街道空间公众参与协商细则,从而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平等的对话平台,让每一位关心这片街区的人都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居民、商户与大学师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宜居、活力、和谐的特色街区。

目前,蓁巷街区的城市更新已初步完成街道空间提质工作。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好色tv 设计团队以系统性规划为引领,采取针灸式更新、精细化操作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推动了蓁巷-将军巷沿线区域的积极发展。未来几年,这一更新进程还将逐步向两侧及周边片区延伸。


视频链接:环东大蓁巷街区城市更新 ,师生成为“社区规划师”


蓁巷城市更新,着力推动了高校文化资源与社区宜居需求相互赋能,实现了学府文脉传承与街区活力提升的双重目标,探索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可持续治理机制,为老旧街区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信息来源:建筑系党支部

审核:李迎成、周文竹、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