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导读
2025年6月2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年会暨第六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行。会议以“中国开发区四十年发展与规划”为主题。
本文字数:6225字
阅读时间:21分钟



会议现场照片
2025年6月2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年会暨第六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好色tv 四牌楼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以下简称“学术专班”)主办,好色tv 、好色tv 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以“中国开发区四十年发展与规划”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规划机构及开发区管理部门的权威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开发区四十年发展历程中的转型路径与未来图景,助力推动中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规划。
开幕式由好色tv 党委书记李向锋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好色tv 教授段进,中国开发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磊(视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好色tv 科协主席、首席教授陆祖宏先后发言,对学术专班的成立及本次年会的召开给予高度评价。

段进 王磊(视频) 崔功豪

石楠 陆祖宏
上午的会议包含3场主旨报告,2场特邀报告和4场专题报告,由学会理事、专班负责人、好色tv 教授王兴平和专班成员、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江先后主持。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1:中国创新链与产业链空间协同配置研究

张文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博导
张文忠教授在报告中剖析了中国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现状问题及未来方向。他指出,开发区作为全球生产网络节点具有特殊作用。目前中国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且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张教授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解析其空间协同呈现“研发-制造”分离的特征。创新网络对产业链的影响远超地理邻近效应,未来应发挥创新网络中核心节点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在区域中的网络化发展。
主旨报告2:我国开发区的演化特征与治理策略探讨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赵民教授从开发区的概念界定入手,带大家系统回顾了中国开发区"政策驱动-产业升级-创新引领"的三阶段发展-转型历程。随后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为例,分析了开发区发展-转型过程中管理架构与空间尺度的演化特征。他强调,在新发展格局下,需精准把握不同尺度下的开发区功能定位,以“元治理”为指引,明确政府对开发区的治理职责与路径,明晰开发区在国家空间体系中的位置,优化其空间资源配置并推进精细化治理。
主旨报告3:规划统筹引领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深圳的经验和启示

李江
专班成员,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江副总规划师以深圳工业发展为案例,分享介绍了深圳产业园区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迭代升级过程。伴随这一升级,园区逐渐形成了“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空间形态。他强调,产业园区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极具竞争力的空间载体,一流的产业园区应具备以下核心要素: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系统、极具活力的产业体系、高效灵活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组织等。
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1:全球南方崛起与新结构经济学国际实践

于佳
专班成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资深实务专家、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
于佳主任指出,在全球经济转型与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中国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创造新机遇,中非绿色产业合作潜力巨大。发展是全球南方根本诉求,中国丰富的减贫经验可提供宝贵借鉴。基于中国实践的新结构经济学已在多国成功应用。她建议运用“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模型,指导政府基于禀赋与比较优势对经济特区进行诊断评估。最后,她强调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特邀报告2:产业园区的粘合力——锦创书城模式分享

吴晓旭
南京锦创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
吴晓旭院长认为,城市更新背景下锦创书城等文化综合体对构建新型业态意义重大。 他指出,过去增量发展时代的新空间虽催生新的财富机遇,但在精神引领与生活方式塑造上存在不足。与此同时,平台经济与AI技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这引出核心命题:如何将人引回实体空间?如何吸引并留住年轻人?对此,他提出城市空间三大发展趋势:城市景观日益场景化、文化化;市民借城市文化象征建立社会认同;共同体意识增强,助力公共表达与自我呈现。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1:数字化赋能产业园区治理——苏州地区的实践与探索

蒋维科
专班成员,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苏州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蒋维科副院长分享了其团队在苏州多地进行的园区数字化更新实践探索。如建立苏州工业园区智慧规划辅助决策系统,未来有望实现“AI+园区智慧规划辅助决策”,并通过智慧系统进行规划预警。他指出,一般乡镇也可数字赋能,通过产业用地更新平台整合招商信息与企业更新意愿,辅助政府进行产业更新决策。此外,他介绍了主题园区场景化应用、城市体检平台、流动摊贩智慧治理平台等具体实践,以提升产业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专题报告2:零碳园区政策及国家级经开区创建情况分享

邵先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业务总监
邵先辉总监介绍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绿盟)及其推动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的使命。 他强调园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关键角色,需通过能源系统优化、循环化更新及数字化赋能等措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他指出,国家层面正通过建立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等政策持续发力,各省也出台了具体政策与行动目标。最后,他分享了苏州阳澄数谷等多个零碳园区的成功案例,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技术示范。
专题报告3:文化传承·魅力重焕——广州发电厂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杨明
专班成员,广州产投产业园投资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总规划师
杨明副总经理以广州发电厂改造为案例,分享其转型升级路径与规划运营经验。他探讨了六种改造模式,包括工改工(M1)、工改新(M0)、微改造、混合改造、整宗交储收益分成。更新项目构建了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的“三规体系”,以老城区产业复兴为核心,叠加历史创城、爱国主义教育、工业遗产活化、开放空间示范。最后,他阐述了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创意为特色产业的项目发展与运营方向。
专题报告4:跨界地区创新空间的协同发展及规划应对

朱凯
专班成员,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好色tv 副教授
朱凯副教授的报告主要聚焦跨界地区的创新空间协同发展问题。他指出,跨界地区是创新空间协同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发展诉求强烈的典型地区,面临创新资源错位、管理权限碎片化、制度协调困难等挑战。为此,他提出了“需求主导”与“供给主导”双路径协同模式,并建议完善创新网络布局,构建跨区域协作平台,推动跨界地区从地理临近迈向功能融合。

点评人 徐海贤
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总规划师
徐海贤总规划师对上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几场报告聚焦开发区转型案例,强调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对创新的关键作用。这说明开发区正转向创新驱动,空间与存量优化成核心议题;规划与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转型需关注创新协同、绿色化、智能化及特色化发展,并强调了明确各自发展定位的重要性。
![]()
下午会议由好色tv 城市规划系主任陈晓东主持。共包含1场主旨报告,2场特邀报告和3场专题报告。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园区规划体系再创新的思考

王兴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专班负责人,好色tv 教授、博导
王兴平教授梳理了中国开发区40年规划体系的演变历程,指出当前产业园区的规划定位面临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并行的新体系中确立法定地位(赋权);二是如何通过规划有效服务经济发展(赋能);三是如何精准响应企业需求(赋利)。并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发展规划“赋权”、更新规划“赋能”、低效用地再开发“赋利”的三点思考。他强调,新时代的产业园区规划理念应该面向新质生产力需求、面向高水平服务、面向精细化治理。
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1:低空高飞,城市发展的偶然与必然

章俊屾
浙江大学规划院副总规划师,浙大启真科技总经理
章俊屾总经理分享了低空经济的三大应用场景:生产作业型、交通运输型和文体娱乐型。通过杭州钱塘区金沙湖项目和四川泸州老机场改造案例,展示了“空地协同”的规划实践。他提出低空经济规划的“五步法”:空域资源评估、地面设施布局、航线安全设计、应用场景匹配和军民审批协同,并强调需遵循水域优先、效率优化和民生避让三原则。其团队开发的“三维数字孪生系统”实现飞行全流程管控,低空基础设施正成为衡量园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特邀报告2:跨越边界:陆路边境地区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功能协同策略研究——云南边境案例启示

龙运军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三分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龙玉军副院长以瑞丽为案例,分析了云南边境地区产业园区与口岸经济产业功能区的孪生互动。他提出四大发展路径,一是跨境成链,基于区域产业特质构建跨境产业链条;二是设施联通,筑牢跨境共荣的基础保障;三是政策沟通,用好政策红利加速产业聚集;四是民心相通,提升境外人员技能与素质。最后,他强调边境园区既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开放发展,也要支撑边疆稳固和国家安全,实现发展与安全、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1:总图运输规划技术的“前世今生”

张琦
专班成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副教授
张琦副教授介绍了总图运输规划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指出其在苏联援助基础上形成本土特色,逐步演化为支撑产业项目落地的关键技术。他强调,该技术已建立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在传统重工业与新兴产业中均发挥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总图运输规划将以BIM为基础,推动数据模型构建与精细化设计,实现从规划到运维的正向控制与数据闭环,提升园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与效率。
专题报告2:国家空间选择与地方治理重构

李凌月
专班成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李凌月副教授分析了开发区作为国家空间治理工具的演化路径。她指出,开发区是国家空间治理中“选择性介入”的典型体现,经历了由局部试验到尺度扩大与功能复合的演化过程。比如国家级新区通过行政区划协调与治理结构重构,实现多尺度资源调配与功能耦合。开发区亦呈现“去地域化”与“再地域化”并存特征,推动空间再生产与区域融合。她认为应从更广义的视角理解开发区类型,从而深化对其功能定位与治理机制的研究。
专题报告3:从大学城到科学城:功能升维与协调博弈

彭坤焘
专班成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彭坤焘副教授分享了“从乡村到大学城再到科学城”的重庆西部科学城的演进过程,指出其面临复杂的协调博弈问题,需在多元主体间达成“纳什均衡”,以避免资源错配与功能冲突。他提出,科学城应实现校区、园区、城区之间的六组协同关系,强调从外部推动转向内生协调的制度转型,并指出应避免单向规划思维,通过完善治理机制与博弈规则,提升协同效率。
![]()

王新峰
专班成员,中规院北京公司二所所长兼江苏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赵虎
专班成员,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术副院长、教授
下午的学术报告邀请了王新峰总经理和赵虎教授进行点评。王新峰总经理指出,我国园区发展进入多维度融合阶段,同时呈现显著分化态势,亟需因地制宜的空间规划和治理策略,并强化在规划体系中的协同。赵虎教授补充指出,园区规划需从空间逻辑转向体制机制协调逻辑,关注“产城人”一体化中制度、治理与空间的耦合难点及治理边界、权力配置等问题。
研讨环节由专班成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研究中心主任王英帆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开发区40年的成就与挑战以及规划创新”主题开展了学术研讨。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综合计划处处长温世清,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合肥规委办副主任于晓淦,专班成员、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陈静,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杰,好色tv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驰明等依次发言,分享了各自在开发区领域的学术见解。《人类居住》杂志编辑李维维代表杂志介绍了其作为科普平台,向社会开展开发区领域科普宣传、扩大影响力的使命。

温世清 于晓淦 陈静

郭杰 管驰明 李维维
专家们紧扣主题,结合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了开发区转型面临的共性问题,并从产业培育、空间治理、绿色转型、创新机制与国际合作等维度探讨了创新思路。温世清处长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介绍了其“大学+社区+研发+商务”复合功能区建设成就,并指出当前面临产业支撑偏弱、配套使用率低等挑战,亟需强化产业与优化配套匹配。于晓淦副处长结合合肥滨湖科学城实践,阐释其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实体化改革破解发展障碍的路径。陈静副所长分享了西宁经开区的发展经验,强调在“双碳”目标下需立足特色资源探索绿色转型。郭杰教授就产业园区空间规划优化分享了见解,强调需统筹产业链集聚、土地政策与生态融合,以提升空间品质和效率。管驰明教授指出国家级高新区显著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并论证市场化调节作用,提出产业选择应从单一专业化向多元融合转变的思路。李维维编辑介绍了《人类居住》杂志在传播中国园区经验、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的平台作用。
![]()
在会议最后,赵民教授总结指出,中国园区开发实践已走在世界前列,其发展重心正从“空间开发”转向“完善治理”和促进“融合发展”。他强调,当前亟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治理理论体系,推动“从中国经验走向中国理论”,并增强国际话语权。当前城乡规划正处于学科融合与范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园区规划作为连接空间、产业、制度、社会的复合领域,是未来城市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他希望新一代规划学者能持续推进研究,在理论创新、政策建议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年会暨第六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中国开发区四十年成就的学术献礼,更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的正式起航。未来,学术专班将继续汇聚多方资源、凝聚学术力量,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并推动中国开发区规划、建设与治理经验走向“一带一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